胃部检查:提速时代两面观(国际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7:03:57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04日   23 版)

2010年10月17日,英国工程师研制出一辆超音速汽车,该车速度达到1678公里/小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人民图片

雪地里高速行驶的“欧洲之星”列车。
人民图片

上海最繁荣的金茂大厦附近,成群的上班族赶在上班的路上。
人民图片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日益强大、基因技术突破性进展、航天技术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方兴未艾、高铁里程不断延伸……一场席卷全球的“提速运动”正在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全球性提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一些问题“由快而生”。兼顾速度与质量的平衡,成为这提速热潮中的大思考。
关键——
将社会效益最大化
本报驻印度记者 王磊
提速和升级也逐渐成为印度的时髦名词,记者对此有切身的感受。时下,在与印度朋友沟通时发现,速度为2M的上网包月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德里人所接受。如果网速不能支持在线收看电影,那可是要被印度朋友笑话的。
随着印度政府2010年9月份开通3G频点,出台铁路行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加快电厂、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印度也正在逐步进入一个提速时代,这一提速不仅包括着生产和建设,同样也包含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观。印度新德里智囊机构观察家研究基金会资深经济研究员森古普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速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提速无疑就会首先推动基建和制造业的进步,但提速最主要惠及的行业是服务业。
提速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森古普塔表示,就拿印度的医患联系来说,有的印度医生需要去美国或是英国深造或访学,网速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在国外接收患者的详细医疗报告,做出诊断,并传回国内指导治疗。印度的外包服务业较为发达,其中的呼叫中心等业务,都依赖网络而生存,网速快,自然就意味着服务的便捷,也可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更高的品牌价值。火车的提速同样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促进了印度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轨道交通运输业的推进,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无论是城市的上班族还是广大有愿望旅游的民众。高速度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人们希望出门远行的愿望。
森古普塔称,提速固然有利于服务业等一些相关行业的发展,但是否要对提速持完全肯定态度,仍然值得认真考虑。
从全球的大范围来说,主要是要考虑到,提速是否减少了单位时间内对能源的消耗,是否减小了污染,是否恰到好处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比如,热电厂为供应高速列车用电消耗热煤而产生的污染气体量要远高于其他类型机车,那么这个提速的意义就很值得再思考;如果网络的提速是伴随着一批批通信设备的浪费性更新换代,那么提速带来的甚至是资源的浪费。
对印度来说,提速是否真的使公民受惠,关键还要看是否能够提高就业率。印度的劳动力人口大约为4.5亿,占人口总数的37%,其中非正式的就业人口占90%(无劳动就业保障的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人民受惠就是指减小非正式就业人口的比例。在印度,提速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对于提高就业的积极作用较为有限。比如印度的软件和通信业,这些行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未必会扩大就业,因为此类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合格者数量有限。
森古普塔认为,提速应当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将会最大化,这就需要在各个行业实现一种较为同步的发展,这对任何国家的政府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以印度为例,农业在绿色革命后并未有任何大的突破,政府目前倡导提高农业生产率,机械化将逐渐取代人力,农村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口将转移至城市,以及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假如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各个行业都处于提速态势,必然会有一些行业的用工量增大,这就可以很好地消化这些劳动力。否则,失业率会增高,发展的成果就很难惠及民众。
结合——
舒适的流动办公室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意大利高速火车被分别称为“红箭”和“银箭”,其区别有二:一是以其车身的颜色区分,“红箭”从车头到整列车厢全是红色的,飞驰在高速轨道上真有点离弦之箭的感觉,“银箭”则全身银装素裹;二则“红箭”大部分是往返于罗马至米兰之间的直达车,而“银箭”则多会在沿途的大站经停。
意大利的火车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2008年前,已经开通了一些城市之间的欧洲之星高速列车,由于受亚平宁山脉复杂地形的影响,多年来只是在罗马至佛罗伦萨、波伦亚至米兰等城市间能够保证高速行驶,未能连接成网,特别是在佛罗伦萨至波伦亚一段,基本上是桥洞相间,弯道起伏,速度一直提不上来。后来,意大利铁路公司在崇山峻岭之中,专门开通了一条高速列车的隧道,于2009年12月13 日正式通车,从此打通了北起工业重镇都灵市,南至萨莱尔诺市的总长度为1000公里的南北高速大动脉。意大利媒体认为,这条大动脉的开通标志着意大利的轨道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提速时代。
首先,高速列车网络的建成大大方便了乘客的出行。自从开通了“红箭”列车之后,铁路客运明显占据了优势。从罗马乘坐“红箭”到米兰,原来要5个多小时的行程现在只要2小时59分就可以到达米兰的市中心。因此,现在人们来往于罗马至米兰之间很少乘飞机了。
我们在此工作,遇到去米兰或者威尼斯采访,常常会乘坐“红箭”、“银箭”等高速列车。清洁宽敞的车厢里,乘客没有出门远行的感觉,仿佛是进入了一个流动的工作环境。上车后,人们习惯地打开公文包阅读文件,或者浏览报纸。不少人还打开笔记本电脑,每个座位上都有方便的电源插口,插上无线上网卡,上网浏览即时消息或处理公务。火车以每小时360公里的速度行进,2小时59分不经意间就过去了。大家并不感觉是在旅行,而只是换了一个运动的工作空间,高速火车的发展使人们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也发生了转变。一位米兰天主教大学教授告诉记者,他现在与同事开会或研究问题,在米兰与在罗马没有太大差别,每半小时一趟车,十分方便,而且车票不仅可以在旅行社购买,还可以在车站设立的自动售票机上购买,不像以前好像两个城市离得很远。意大利有不少人每天都是这样乘坐高速火车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工作。
其次,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增强了轨道交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大利铁路公司近年来一直将发展高速列车与低碳经济结合在一起,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火车是现代交通中最环保的交通工具,火车每小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4克,而飞机是140克,汽车是118克,运输卡车为158克。意大利铁路部门统计,他们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万吨。除此之外,意大利铁路部门还坚持以人为本,替乘客着想,体现服务部门的社会责任感。在全国的铁路线路上施行科学管理,长短途车合理安排,并不是让高速车完全取代原来的城市间快车,以及区间短程列车。因为乘客的需求不同,如有些人喜欢带着自行车出门,高速列车上没有这种车厢,但是区间车上有。
意大利铁路发展的下一步计划是与欧洲国家联网,建立起从地中海到欧洲北部的快速陆运通道,从西西里到柏林、从热那亚到鹿特丹的铁路通道,将成为南欧与西欧、北欧人员与物流的大通道,也将逐步影响和改变沿途人们的生活。
改变——
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本报记者 管克江
自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建设高速铁路规划以来,一场关于美国人生活方式将随之改变的讨论开始兴起。美国公共交通协会发表的《视野2050》报告将高铁系统视为追求新时代美国梦的必要条件。《旧金山纪事报》的评论说,高铁将改变加州人的旅行方式,而相应的,加州人也将因此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战后60多年来,美国发展起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公路和航空运输体系,但在客运铁路上着力不大。铁路运输已成为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美国运输部长拉胡德说,高铁项目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大胆战略,不仅能创造大量工作机会、为美国制造业基础注入活力,而且能减少美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帮助创建更宜居的社区。“毫无疑问,通过建设下一代铁路服务,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根据奥巴马政府的计划,联邦政府将用80亿美元为启动资金,而后每年投入10亿美元,在全国建设十条高速铁路走廊。美国公共交通协会发表的《视野2050》报告说,美国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同交通体系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美国的人口趋势、城市发展、能源趋势、环境变动以及经济发展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需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只有保持对有效、多模式的交通体系的投资,到2050年美国人民才能拥有一个环境亲和的生活方式。“届时,各阶层人民都将享有追求美国梦的自由、机会和独立性。”报告进一步指出,只有建设高铁系统才能把美国各地的经济中心快速、高效和可持续地连接起来。
《旧金山纪事报》说,高速铁路系统将改变加州人旅行的方式,但高铁要建设成功,加州人必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加州也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报道说,加州高铁建成后,从旧金山到洛杉矶只需两个半小时,车费支出55美元。一些专家说,铁路沿线的人口和土地利用越稠密,高铁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加州高速铁路建设机构正考虑在铁路站附近开展土地开发。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负责北美事务的高级副总裁凡·阿克说,这一过程往往会自然发生。高速铁路建成后,人们上下班地点能够隔得更远,靠近铁路站的地点将升值。
一名汽车工程师在博客中表示,在交通工具中,汽车有其独特优势。但是,道路和停车场占用土地太多,建设和维护也很昂贵。“乘用车发动机代表了向人口寿命和燃料经济的妥协。”混合动力汽车仍很昂贵,电动车就更不用说了。从长期战略来说,美国的交通不能再依靠化石能源了。美国以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费了全球25%的能源,这种方式不可持续。抛开气候变动的影响不说,美国的能源消费已开始同其他消费大国产生冲突。
在其他一些国家,上班族越来越多地购买折叠式自行车,这样他们坐火车时能把自行车放在行李架上。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州的居民应当从长远考虑这个问题。不过,美国人做好这种生活方式转变的准备了吗?网络杂志《新城市网》说,这需要美国人放弃对乡村独栋住房的心理依赖,回归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