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期能完全治愈吗:让谁养活中国人——论中国的粮食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0:11:35

    

茅于轼: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法人代表、常务理事。主要兼职有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山东矿业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LEAD国际培训项目中国国家理事会成员、China Economic Review顾问编辑、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让谁养活中国人

——论中国的粮食问题

□ 茅于轼

 

中国的粮食问题,是目前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自从去年9月份以来,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中国的粮食到了今后可能会出现大的问题,出现粮食隐患;另一派则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是长期有忧、近期无忧。另外,粮食问题还与“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发生冲突,因为解决“三农”需要让农民进城来;但是为了保证粮食的安全,又要让农民到地里面种粮食。

到底哪个方案是对的呢?中国到底会不会发生粮荒问题呢?

 

农民不应再走“回头路”

最近,中央又一次出台了鼓励粮食增产的政策,包括种一亩粮给几十块钱,有的给30,有的给50;在保护耕地上,耕地要转变成非农用地,必须经过很复杂的特批手续。由于这些政策,再加上农业税的取消或减免,导致很多农民本来要出来打工,现在不出来打工了。

这样的一种情形,对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我觉得,它不是个正常现象,是当前大趋势中的一个“回潮”。

农业的产出靠的是土地,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值不了多少钱;而且,农业的市场是非常有限的,它生产的东西主要是吃的,现在吃的东西在我们开销中占的比例,是越来越降低了,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地把钱花在教育、医疗、旅游、健身、美容上面了。现在,30%多的城市人口消费60%多的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这个市场肯定是有限的,农民生产多一点就卖不掉,卖不掉价钱就低,价格一低,留在土地上的农民的收入就降低了。

美国只有2%的农民,他们1%的农民就可以养活美国人,还有1%的农民养活的是全世界的人,包括我们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粮食。法国是农业大国,也出口粮食,他的农业人口为3%。日本是对农业保护最厉害的一个国家,用很高的关税不让外部的农产品进来,但他也只保留了4%的农民。

我们现在有60%农业人口,我们要让这60%多的农民中的90%都进到城里来。这个过程在西方国家也有发生过,大概要一二百年。我估计,中国的“三农”问题会持续30~50年,我们如果能在30~50年里完成这个过程,就算很不错了。

而且,入世以后这个过程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世界上的农产品价格比我们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低,而只要我们实行贸易自由化,外国的粮食必然要进来。这样一来,中国的农民种粮食更没有钱赚了。因此,中国的农民一定会由于市场的力量,进入别的行业里面去。我们与其去阻挡这个过程,还不如主动帮助农民进城。

 

粮荒问题是“杞人忧天”

中国是一个土地奇缺的国家,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因此,我们国家的亩产超过了很多国家,大概目前只有荷兰比我们高。还有一组数据:中国的农民用5%的自留地,生产了30%的粮食。要是耕地都变成自留地,我们的粮食吃不完。但问题是代价太高,得投入很多的有机肥、很多的劳动、很大的灌溉工程等,这个对中国来讲非常不值得。

所以说,不是中国没有能力生产,不是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问题是我们不需要自己养活自己,我们要让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来养活我们。当然,这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是不是他们能生产得出这么多粮食呢?

在过去的50年内,全世界人口增加了1倍半,人均消耗的粮食增加了17%,因此,总的粮食消耗增加了两倍还不止。而种粮食的农民减少了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减少了耕地———需求增加,生产的人和土地都在减少,是不是粮食紧张呢?没有,粮食是越来越充裕,太多了,卖不出去,只好降低价格。从1950年到2000年,大米的价格降了一半;小麦原来是350美元,现在降低到150美元。这说明粮食是不断地过剩,粮食过剩价格就得下降,没有发生过粮食不足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需求这么大,生产的耕地减少、劳动减少,而价格反而降低呢?有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科学技术,现在有了好的种子、好的化肥、好的农业机械等。第二个原因是粮食贸易,世界上什么地方粮食生产最便宜,让它多生产,粮食生产贵的地方少生产、不生产,这样一来,粮食成本就下降了。中国就属于粮食成本高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少生产———不生产是不行的,肯定还得生产,但是要减少。

那么,不够的地方从哪来?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来,他们的价格比我们的价格便宜。从1950年到现在,粮食的世界贸易翻了4倍,50年前是6000万吨,现在是2.4亿万吨,全世界粮食总产量是20亿吨,其中有12%是用于国际粮食贸易的。

中国也一样,50年前,我查了一下是5.2亿,现在是13个亿,增加了1倍半。我们现在吃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吃得都要减肥,这个是大家自己的经验,也包括我本人的经验。现在,我们的农民减少了很多,种粮食的土地大幅度减少,而现在的粮价怎么样呢?当然最近涨了不少,我认为这个涨价是短时间的,整个粮价的趋势是从三次人代会以来一直下降,下降了差不多一半。不算粮票的价钱,粮食原来是1毛8分,现在一直涨了五六倍,但我们的工资涨了15倍,我们的理发涨了25倍,拿各种商品的价格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粮食的价格涨得是最少的。

那么,将来还有没有潜力增产呢?《即将来到的生物科技时代》这本书就讲了生物科技对于各种作物,包括粮食的增产作用。现在有了遗传工程了,有了生物工程。生物工程给我们打开了粮食增产的道路,比过去要广阔得多。

 

粮食进口是可行之道

在粮食的问题上,我的主张就是进口粮食。但拿目前的情况讲,我们不进口,我们已经出口了,我们整个是反过来干的。我就闹不清,很多学者说我们现在缺粮,但是看看海关的统计,我们从1998年开始连续出口,从5000万吨增加到1000多万吨。怎么出口呢?补贴出口,每吨补贴30美元。

进口粮食,我们首先要考虑我们买不买得起,我们需要进口多少粮食?从历史上看,我们最高进口大概是2000多万吨,正常是1000多万吨。当然,各种各样的粮食价格是不一样的,粮食价格的波动也很大,波动可以达到100%。我举的是一般的数字,就拿进口2000万吨来计算,目前小麦的价钱是150美元一吨,总共需要花费30亿。我们一年出口挣的外汇,去年是5000个亿。我们拿5000亿中的30个亿,不到1%,大概是0.7%,就可以进口2000万吨粮食,中国人怎么可能会饿死,就是粮食的价格再涨二三倍,我们也买得起。从价格上看,我们即使进口6000万吨,也有足够的买粮食的钱。现在我们消费量的又是多少呢?我们现在消费量是4.5亿吨,2000万吨仅占4%,寥寥无几,所以不值得惊慌。

我们看看日本,日本的人口虽然是中国人口的1/10,但日本的进口为2700万吨,主要是从美国、加拿大进口的,占它消费总量的75%,所以我们不需要可怕什么。

 

外国人会掐我们的脖子么

有些人对市场的可靠性表示怀疑,担心外国人会掐我们的脖子,不卖粮食给我们,我们就完了。市场到底可靠不可靠呢?市场不是掐脖子的关系,双方都是奔着赚钱来的,这是市场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说这不是一个互相掐脖子的问题,而是互相从里面赚钱的问题。

全世界出口粮食的出口商,我不知道有多少,估计有几千,几百肯定是有的。全世界这么多家出口粮食,怎么可能会出现几百个独立决策的人统统说我从今天开始,不卖粮食给中国了,这种可能性我觉得几乎不存在。有钱他不赚,这是什么道理啊?所以说,一个市场可靠不可靠,看它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独立的决策人;相反,如果是一个人做买卖,那就有危险,他忽然犯神经病,“我赚钱但我就不干”,这是有可能会发生的事。

我们看看石油,石油虽然不是一个供应者,但石油的供应商是有限的,因为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生产石油,能出口石油的国家不太多,也就十几个。而且石油的运输也是很危险的,管道容易被破坏,油轮可以被炸掉,通道可以被堵塞。所以说,石油的供应有现实的危险性,而且石油确实发生过很多事情,1973年石油输出国统一起来禁运,于是造成石油价格上升。而且,我觉得现在石油的危险性可能还在增加,因为有破坏的问题。

跟石油相比,粮食的供应没有这个危险性,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国家是怎么对待粮食的呢?我们怕粮食不够吃,于是去年国务院拨专款修粮仓,修粮仓还是不行,因为生产得太多了,实在装不下了,而且时间长了就变成了“陈化粮”,于是不得不出口。由于粮食储备太多了,现在我们的“陈化粮”也在卖,好多农民工也只有到市场里面去。

所以说,我们两年不进口粮食,一点事情都没有。但是石油没有储备会怎么样呢?据说石油只储备了一个礼拜,一个礼拜不进口石油,汽车就开不动了。而且,石油储备比粮食储备要难得多,石油储备没有三年根本搞不起来———我们说是石油危险,还是粮食危险?

如上所述,中国进口粮食花费的外汇不到1%,进口石油要花多少钱呢?我们进口的石油是1.2亿吨,进口的价格是300美元,总共需要支付360亿美元,是粮食进口的10倍。当然,石油进口也只占到我们挣到的外汇的10%,而且中国人现在很有钱。但不管是粮食进口,还是石油进口,问题不在钱上,问题是在安全上,而石油进口的安全性是比较差的。

也许有人会问,会不会全世界对中国禁运,虽然有几百、几千个独立的粮食进口商,他们都说不卖粮食给中国了?我觉得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中国干了本·拉登那样的事儿。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太大。其实也不一定,因为恐怖分子也好,朝鲜也好,一些国家对他们实施禁运,但是粮食没有禁运,朝鲜不但粮食没有禁运,而且还送粮食给他吃。

 

专家丝语

韩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  自从2001年以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吴敬琏两位教授分别发表了他们对经济领域内公平与效率的看法,两位教授都反对平均主义,都主张通过公平提高效益。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而且也是哲学、伦理学关心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公正?社会公正与公平之间是什么关系?公平与效率在目前的中国还值不值得关心?至今为止,大多数中国人在谈到公正与公平两个词语量,不太去分清二者之间的歧义。如果公平(结果平等)与效率也许不能两全的话,那么公正与效率是必须两全的。近年来,西文一些学者尽管反对平等优先,却不会反对公正至上。概言之,这种公正至上一是体现为“起点的公正”,二是“作为规则的公正”。

公平是效率的基础,机会平等才会有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取得社会认同。公平竞争是有条件的,就是大家都在一个规则中竞争。现代社会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是在提倡“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过去“计划经济”中的“一平二调”,从根本上违反了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助长了平均主义的思想。

在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期,社会公正无疑具有至为重要的意义。而非公正条件下的两极分化、社会发展失衡的现实,已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