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相关系数:巴菲特选股标准的本土诠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5:47:38
  Xvalue投资百科

 If A is a success in life, then A equals x plus y plus z. Work is x; y is play; and z is keeping your mouth shut.
设A代表一生的成功,则A等于X加Y加Z,X代表工作,Y代表玩乐,Z代表…把嘴闭上。
 Albert Einstein
爱因斯坦(1879-1955)
 学以致用/Learning value 巴菲特选股标准的本土诠释           (重要文章,转贴请注明出处)                              巴菲特的成功和其广为流传的选股方法至少能给普通投资者以信心,原来股票投资不是“火箭科学”,都是些容易理解的东西,并非只有华尔街那帮专家才能胜任。但是,为什么没有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巴菲特呢,尤其是在同样白手起家的个人投资者群体里。这里有些“基本面”的原因,比如大多数投资者不会像巴菲特那样痴迷于投资,将其视为职业,只是作为一种理财的手段。更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是来自于“技术面”,既许多投资者没有正确领会和使用巴菲特的方法,导致投资成绩不突出甚至还发生亏损。在国内日益高涨的学习巴菲特热潮中,需要给大家做一些注释,来争取实现最好的应用效果。以下在总结巴菲特最著名的选股标准的同时也指出一些投资者容易走入的误区。我们可以崇拜巴菲特这个人,把他看作一个符号和标杆,但对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还要学会辩证使用:
第一条:找那些业务容易理解的公司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不会去购买那些业绩高速增长,股价飙升的高科技公司股票,即便是他最好朋友比尔˙盖茨掌管的微软公司的股票,他也从不羡慕那些在科技股里暴富的投资者。巴菲特坦言他看不懂高科技公司的业务,更偏向于那些未来10年内业务发展都能看清的行业和公司。在这里,投资者需要明白的是,看懂公司业务无疑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公司业务或称商业模式是否容易理解是个相对概念,简单的商业模式并不应当成为一种追求,相反,正因为简单,那个领域很可能容易进入,竞争激烈,很难诞生出业绩高增长的公司和牛股。容易理解不等同于简单,对于巴菲特而言,消费品、保险和出版可能是他容易理解的业务,对于其他一些投资者,理解复杂业务模式则并不存在难度。例如,在很多投资人眼里业务和产品很复杂的化工行业,一个有多年化工从业经验的业余投资者可能在02,03年就知道国内MDI的紧俏及国产化率提升的讯息,他/她自然会提前找到“烟台万华”这支牛股。所以,在自己熟悉的行业或有个人兴趣的行业进行研究和选股,而非仅局限于简单的行业是更为准确的说法。
 第二条:高净资产收益率(ROE)
巴菲特喜欢使用ROE这一衡量公司盈利能力最为常见的指标,倾向于挑选那些可以掌握未来10年以上ROE变动的公司,更加中意那些不需要股东不断注入资本金来扩大生产,就可以提升业绩和ROE的公司。比如巴菲特在上世纪90年代买入的“华盛顿邮报”,该公司多年以来ROE都保持在15%以上,是报业同行平均水平的2倍。“华盛顿邮报”之所以能实现出众的ROE除了经营有方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报业盈利模式的特性,既多印报纸不需要新增许多投资,而带来的广告销售却能大幅增长。针对这一条,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高ROE的公司虽然容易受人宠爱,但由于ROE来自于净利润÷净资产,而净利润可能包含许多非主营业务带来的利润或一次性收益,尤其是在目前A股公司中较为普遍,所以并不是一个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很可靠的指标。投资者需要观察上市公司及其同行业公司多年的ROE变动,这些ROE还得是剔除非经常损益的,才可以得到公司真实的盈利水平及孰优孰劣。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未来ROE会保持在什么水平。仍以“华盛顿邮报”为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报纸和新闻以更划算的成本对传统报纸出版构成冲击,这是未来的趋势。现在“华尔街日报”网站就做得很成功,订户数和广告额都在大幅增长。如果“华盛顿邮报”还坚守传统的模式,无法成功转型,其未来的ROE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很难保持。所以,高ROE还得有高质量,并且未来可以持续,不应把ROE看作一个静态的指标。
 第三条,要有持续充沛的自由现金流(FCF)
巴菲特非常在意公司产生自由现金流(FCF)的能力。FCF是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 - 公司对营运资金与资本性开支(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巴菲特喜欢FCF和喜欢ROE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希望能找到不必通过股东的后续投入或举债就能实现业绩和现金流的增长或至少保持稳定,这当然在投资者眼里是好公司了。比如在巴菲特投资记录里的一次罕见投资-“TCA电信”,这家公司在1999年巴菲特买入时估值已高高在上,本不符合巴菲特买便宜股的思路,但是它每年1亿美元以上FCF还是构成极大诱惑,虽然买的时候很贵,但还是一次成功的投资,去年“COX电信”巨资收购了“TCA”,巴菲特成功退出。如果说ROE是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帐面利润,FCF就是给股东带来的真金白银。但是,对于当前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都有很强的业务扩张冲动和机遇,每年对营运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支出都在增长,FCF这个指标势必看上去不会太漂亮,如果仅因为公司的FCF因为资本性开支巨大表现不佳而失去投资者青睐,恐怕很难找到满意的A股公司,会失去很多机会。在A股这个新兴市场里,成长性更为主要,即便是那些在成熟市场里被视为防守型和收益型的股票,在中国也面临有很多业务扩张机会,这是由整体经济都处在投入期决定的。所以,对经营性现金流是要重点关注,来判定其盈利质量,但对FCF则不必太苛刻,只要公司把钱花在刀刃上就好。
 第四条,低负债
巴菲特青睐低负债公司的理由不适合于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巴菲特入主两家保险公司“GEICO”和“通用再保险”,表面上说是因为这两家公司负债率极低,实际上巴菲特是看中两家保险商每年手上有两百多亿美元的闲散资金可供他投资使用。所以,除非投资者是想去相对控股一家上市公司,否者低负债不能成为一项选股的决定因素。当然,如果资产负债率长期在50%,甚至70%以上的公司,也是很麻烦的,但如果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低于10%,也不完全是好事,很可能说明这家公司安于现状,不敢投入或没有投入的机会,未来成长性值得怀疑。在A股市场,选择资产负债率在20%-50%的公司是更实际的标准。
 第五条,优秀的管理层
巴菲特说过,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的管理层,他会亲自通过各种渠道来求证公司管理层是否值得信赖,他所看上的管理层都是把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收入则是其次。这是很聪明的做法,巴菲特和他所投资公司的管理层都明白究竟什么是确保卓越的因素,这不是仅靠金钱的奖励就能办到。前面的选股标准多少都可以量化,但选人就很复杂了,尤其对于资源有限的普通投资者甚至是机构投资者,很少有能像巴菲特那样火眼精精,如果不能亲自判断,最好也别道听途说,把握不了的东西就别作为投资依据。
 关于巴菲特,有一点不必怀疑:他所说的话都是对的,但是,只适合于他本人或他所在的那个市场,其他人仅照搬方法恐怕很难奏效。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去学习所谓选股标准,而是理解其背后的道理,结合适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在能够发挥自己专长的领域活学活用。 Q&A 达达(08/29)的问题:
I,我也观察,一份好的报表往往成了出货的"借口",这是风气的原因吗?

如上篇文章和以前多处强调的,投资行为就是预期行为,股价在高涨阶段的动力来自于投资者预期公司未来会披露好的业绩,当这种预期变为现实时,既公司果真披露了高增长的业绩或其他利好事件,这时投资者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持有,理由是投资者认为这家公司下一期业绩还会很不错,所以股价仍未达到估值上限,还能涨;二是落袋为安,既你所说的“出货”,原因是投资者不再看好或看不清公司下一阶段的业绩成长性,往往会选择将获利兑现,有时候,即便投资者继续看好,但股价已上涨很多,也会借机先落袋为安,预期未来会出现更好的买入点。这不是什么“风气”,这就是上篇文章讲的游戏规则。所以,业绩披露后的股价表现说明的是多数投资者对这家公司未来业绩新的看法,而不是对已人人皆知的历史业绩的评判。 II,A股市就像个消息市~各种消息主宰了股价短中期走势,业绩,往往成了鸡肋,不知道我这种理解是不是偏颇了?
你这里,又是把人人皆知的历史业绩作为投资依据了。股市就是消息市,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描述,但所有流传的消息和观点都指向未来的业绩表现或有利于股东回报的非业绩预期(如分红、回购股票、私有化等),不论是资产重组、业务扩张、融资计划、科研开发、政策法规、市场变动,甚至是高管变动,这些在市场上流传的消息都是投资者预期公司未来业绩的依据,也就是投资依据,专业投资者会把这些消息量化到她们的业绩预测模型里,看具体对业绩的影响来指导操作,对于业余投资者,则至少要能正确判断这些消息对公司未来业绩是利好还是利空,要清楚哪些是炒作,哪些是可信的消息。作为一个投资者,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有影响股价的因素都要门儿清,接下来比拼的就是要看你能否比大多数人都快人一步得知市场信息并提早作出正确判断。这个问题也帮我理清了思路,短期内为投资者提供基础投资知识十分重要,这是块很大的市场,在投资者都逐渐在专业上成熟后,更长期和更大的市场还是在于及时的信息和分析的提供。想起了彭博财经老板说过的一句话:“信息就是一切”。 III,还有一个问题,我想,对同一样事物,不同的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想法,对同一份报表,不同的研究员肯定有分歧~怎么解决?
如果说对过去财务数据的分析,研究员基本不会有分歧,大家都是受同样的专业训练,对已近成为事实的东西结论自然也一样,最多有的分析的深刻一些,有的浅些。我想你的本意是问对同一家公司股票,有的研究员说便宜,有的说贵,该怎么办,这很正常,这样才会有交易,有人买也有人卖,谁是赢家要看谁判断对了,迟早都会验证。此外,别人的观点不应当成为自己买卖股票的依据,这可是自己的钱,还是自己拿主意好些,尤其是卖方研究员的投资建议,更忌讳。 都是很好的问题,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