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大盘走势:把学习当做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5:56:36
    驰援玉树,他带领成都民兵勇闯雪山峡谷,力战高寒缺氧,首次创造了跨省、跨战区的高原救援奇迹。

    挺进舟曲,他带领成都民兵顶风冒雨、昼夜兼程,用“四个第一”诠释成都救援速度,被灾区群众誉为“天府雄狮、救援之星”。

    他就是成都警备区司令员蒋黔智。元旦前夕,当笔者走进成都警备区,与蒋黔智面对面时,发现这位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军人,其实是一位外刚内柔、标准的现代学者型领导干部。

    强烈的忧患意识让他一刻也不敢放松学习

    2008年,北川,一群中国民兵在震颤的废墟中进行生死救援。几名采访的外国记者大声喊道:“你们是中国警察吗?”正在一旁指挥的蒋司令员听到后,立刻回答:“No,we are Chinese militia,we're try ing to rescue a survivor.”(不,我们是中国民兵。我们正在试图救出一名幸存者。)见到一位能说流利英语的大校指挥员,几名老外惊叹地竖起大拇指。

    蒋黔智说:“当代军人,必须眼界开阔,才能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浪潮。”为了学好英语,他在办公桌抽屉里装满了抄着各种英语句子的纸条,一有空就拿出来背记。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坚持阅读英文报刊,用英文作笔记,还拜自己的女儿为师。

    警备区政委秦焰告诉笔者,蒋司令有两件宝,一件是笔记本电脑,一件是数码相机。熟悉蒋司令员的官兵都知道,无论走到哪里,蒋司令员的两件宝贝从不离身。

    在蒋司令员的办公室,挂着一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横匾。蒋司令员说:“官职有尽、学海无涯。指挥员在科技领域的‘知识差’将直接决定未来战场较量的结果。”

    从军34载,蒋黔智始终把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从未放弃。没有时间,他就拼命地“挤”,把零散的空余时间积累起来读书学习。蒋黔智的个人藏书有1.3万多册,每年订阅的理论学习和军事科技刊物达30多种。

    打过仗的蒋黔智忧患意识特别强烈,他常说:“我虽然嗜好读书,但最爱读的还是与军人职业有关的书籍。”他时刻关注着世界战略格局变化和各国军队的发展动向。笔者看到,在他读过的《世界军事形势分析》、《军事战略新论》、《国土安全与军队使命》等众多书刊里,写满了标注,插满了书签。

    每到一个岗位,蒋黔智都把学习当做重新起跑的动力。当连长,他撰写的学术论文《论军事指挥员的最佳智能结构》,被《解放军报》刊载;当团参谋长,他主编的《者阴山进攻战斗经验选编》、《者阴山进攻战斗战例选编》被国家军事博物馆和各大军事院校收录,成为军事指挥员的必读资料。

    2008年,蒋黔智以军分区司令员的身份,站在国防大学的讲坛上,慷慨激昂地讲述了他同官兵参加抗震救灾的体会——《透视震后尘烟的思考》。亲身经历和精辟的阐述,博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今年,他参加完玉树抗震救灾后,再次写出《玉树与汶川抗震救灾的比较思考》一文,成为此后历次救援行动中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修身养性,更是为了直接服务于事业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学习。对一名军事指挥员而言,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战任务的成败甚至士兵的生命。面对日益繁重的多样化军事任务,指挥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蒋黔智就是这样一位注重把学习成果向实际需求转化的优秀指挥员。

    今年8月,警备区接到赴甘肃舟曲救灾的命令。他立即和副司令员刘有政、参谋长袁兵一起研究部署,运用现代用兵原则,果断选择了一条自己最为熟悉的路线,并制定了多种应急方案。

    经过一天忙碌的救灾工作,晚上返回营区的蒋黔智忽然感觉到营区驻扎点在选择上有问题。当天早上,仓促之下部队将宿营地就近设在了离县城8公里的白龙江虎加岩电站旁。营地紧靠崖边,两侧山势险要,一旦发生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

    为保证官兵的安全,他不顾疲劳,当即带领机关的人员重新选址,将营地改在了附近土桥村一块空坝上。

    面对战士们不解的目光,蒋黔智努力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在高山峡谷中安营扎寨,平时要想险时,晴时要想雨时,如果泥石流下来怎么办?遂行任务必须以科学为前提。”

    果然,撤离到新营地的第三天晚上9点13分,一场暴雨袭来,泥石流将部队原来的宿营地全部冲毁。

    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大家拚命支撑着帐篷。暴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白龙江水不断上涨,惊雷声、洪水的咆哮声和山上的滚石声不绝于耳。一时间大家惊恐万分。蒋黔智沉着冷静,命令所有人员携带装备迅速上车,将车开到公路上排好队,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

    洪水还在上涨。部队是原地不动还是前进?蒋黔智和刘优华主任迅速勘察周围环境,并对河道涨水与公路积水作了认真比较,发出命令:部队后撤200米。

    次日凌晨,雨渐渐变小。一大早,大家惊奇地发现,部队前方的桥已被洪水淹没,后面也堆积了大量的泥石流。

    “好险啊!”后勤部部长李浩告诉笔者,如果当时部队前进,将被洪水吞没,而后撤超过200米将遭遇泥石流。“司令员确定的后撤位置正是最安全的地方,350多名官兵躲过一劫。”惊喜之余,大家对司令员“以不动制盲动、以不变制万变”的行动策略不由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在抗击今年成都地区的特大洪灾中,蒋黔智再一次交出了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当时,在蒲江、南河两河交汇处的邛崃市回龙镇,凶猛的洪水将全镇淹没,在镇政府指挥抢险的市委书记郑和平与2000多名群众被困。

    面对此情,蒋黔智冷静面对,果断发出一道道命令:坚持“先救低洼、危房里的群众,后搜救高地、稳固建筑物中的群众;先救老人、小孩、妇女,后救青壮年”的救援分队施救原则。救灾民兵编成6支突击队,分乘9艘冲锋舟、3艘摩托艇和临时征用的船只,向不同方向迅速展开搜救,推行“小船与大船相结合,摩托艇与冲锋舟相结合,干部与士兵相结合”的救援策略。经过12个小时的艰难营救,灾区群众全部安全撤出。

    这些年来,蒋黔智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说,“今后还将在工作和生活中延续自己的求知之路”。